top of page

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:吃野菜 面對餐桌上的氣候變遷

  • 作家相片: 李宜靚
    李宜靚
  • 2019年9月11日
  • 讀畢需時 1 分鐘

已更新:2021年4月13日

資料來源: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地球日 說到做到愛地球

日期: 2019年08月23日

資料提供: 靜宜大學 葉美智老師


每當走入鄉村的傳統市場,總特別能觀察到常民食用蔬菜的多樣性。

跟城市裡的超市或一般市場菜攤不同,這些傳統市場的邊緣,有些農婦或老人家販售自家栽種的蔬菜之餘,還會擺上採集來的野菜。野菜的樣式多元,且隨著季節而有不同。


例如田間野地常見的龍葵(黑甜仔),冬春交際時生長旺盛,農民採集來煮湯或煮粥,是市場最常見的一款;還有總在雨後大量冒出的過溝菜蕨(過貓)、山蘇,因口感鮮嫩,民眾接受度高,也是熱炒店的常見食材。近年吃野菜的風潮興起,市場上也經常可見赤道櫻草(枸杞葉)、野莧、昭和草等不同種類。


偶爾隨著季節轉換,農家還會擺出山苦瓜、咸豐草、艾草等兼具藥用的民俗野菜......


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認識綠活圖

資料來源: 荒野保護協會網頁 日期: 2019年05月18日 資料提供: 靜宜大學 葉美智老師

 
 
 

留言


  • Facebook

​TEL:04-2632-8001#16110

S__12337163.jpg

©  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發展計畫 中區社群共創交流基地

© 2022 by柔均(助理姊姊))、雅祺(計畫TA)舒卉(計畫TA)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