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道六號V.S台14線,漫遊生活V.S人潮商機,你怎麼選?─記亞洲大學國姓鄉九九峰踏查活動及跨域TA交流訪談
- 中區社群基地管理員
- 2022年2月25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撰稿:靜宜大學法律四B胡湘翎
採訪日期:2021年11月27日
踏查活動:走訪九九峰自然保留園區
受訪者:亞洲大學TA畢可潔、張竣瑋、林彥儒、黃穎姿
大自然與課程結合,走入場域不畏懼
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,便捷的交通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國道6號的興起,雖帶走台14線的商機,但鐵馬道等漫遊生活的興盛,也為台14線增添了別具一番的風味;國道6號開啟了快速進入南投的通道,人潮來了,卻也衍伸出了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亞洲大學敘事力計畫「國道六號的美麗與哀愁」計畫團隊教師們將大自然與課程結合,帶領學生走出教室,已跟著計畫走了三年的TA畢可潔表示:「老師們為了讓學生事先了解場域環境,特地要求修課同學們在踏查前自行蒐集相關的地理人文資料,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。」特派員心中默想,難怪今天的九九峰踏查,師生之間有問必答,一路上感受到濃厚的求知熱忱,與一般的觀光行程大不相同。
這次就跟著特派員前進亞洲大學,和「國道6號的美麗與哀愁」敘事力計畫團隊深入場域,解密那些大自然留下的訊息以及藏在隊伍中的得力小助手吧!

當日記錄相片:亞洲大學邀請的業師洪雅芳老師引導學生們觀察植物的特性
踏查活動融入生活觀察,大自然處處有驚喜
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有一首琅琅上口的《提西林壁》詩中有道「橫看成嶺側成峰」,此行我們從臺灣中部地區火炎山特殊地理景觀、南投縣草屯鎮的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為探勘的起點,拉起本次戶外課程的序幕。
「往前走就是⋯⋯」、「這一種植物⋯⋯」一行人爬山的隊伍勢必會拉很長,但這並不影響課程老師們在戶外講課,特派員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,老師們和TA分別走在隊伍的頭、中、尾,一堂課聽著隊伍最前頭的老師講課,另一堂課則走在隊伍中段,而隊伍尾端則是TA們在記錄課程的種種,完全不受地域的限制。
除了九九峰自然保留區,我們一行人也到了國姓鄉有名的台灣樹洞老樹、建於1940年的四孔拱型石橋─糯米橋、國姓鄉北港村的重要水流─北圳水橋,最後到被綠蔭圍繞的行者咖啡,老師、TA、學生們坐下來喝杯咖啡、聊聊天,為整日的戶外踏查做個總結。

當日記錄相片:亞洲大學踏查活動時,張筱筠老師為學生們解說九九峰生態
得力小助手,收獲豐富拿滿手
老師授課、學生聽課,那TA呢?特派員也利用在行者咖啡休憩的時間跟亞洲大學的課程TA們聊聊天,互相交流彼此擔任課程TA的經驗與趣事。
從敘事力計畫一開始就跟著老師的TA畢可潔說明:「亞洲大學TA的運作模式是依課程區分,也就是每門跨域課程都是由專屬的TA負責,擔任老師跟課程學生的窗口。」是專責分工的合作模式,每位TA是老師和學生的橋樑,小細節到「報名了沒?幾點在哪裡集合?吃什麼便當?」等連繫,其他TA們也補充說明專責分工的職責:「還有,課務部分例如幫老師處理行政事項、執行教案活動、寫課程記錄等⋯⋯。」亞大的幾位TA們在這大大小小的事務中,也從中學到了自己本科系中所學不到的東西。
四位個性截然不同的TA,當初願意擔任TA的原因也不同,也許是好友相找、也許是經濟壓力、又或者是想給自己一些挑戰等等,甘苦都有,但聊天聊下來,我從他們眼裡看見擔任TA的自信。

Comments